翻譯文:喝汽水?先走個12,000步吧
原文出處:http://well.blogs.nytimes.com/2014/09/10/drink-soda-keep-walking/?rref=health
現代人健康問題多,常常都是出自於食用了過多的果糖(fructose)。但現在有兩項研究發現,只要起身晃一晃,就算沒有真的運動,所有健康問題的風險就能大幅下降。
很多人都聽過攝取果糖(它常常以高果糖玉米糖漿, High fructose corn syrup 的形式出現)會對健康造成危害,這個論點幾乎每個專家都會同意。目前高果糖糖漿常出現在加工食品,以及幾乎所有氣泡飲料(soft drink)裡頭。
果糖的問題在於,它不像傳統蔗糖,主要是由肝來代謝。大部分的果糖會被轉換成脂肪酸,其中有一部分會留在肝臟,附著在肝臟上面,最後導致非酒精性脂肪肝註1(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註1:關於非酒精性脂肪肝炎介紹
轉化過後的脂肪酸會進入血液中,破壞正常代謝。先前的動物和人類實驗研究已證實即使只攝取適量果糖,仍會造成血糖大幅度波動,導致胰島素阻抗性(insulin resistence)升高、第二型糖尿病、中廣身材、肥胖、膽固醇過低以及其他代謝失常。
然而希拉鳩斯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當時的研究學者 Amy Bidwell 注意到這些研究中卻沒有幾個有研究活動量和果糖代謝的關係,她認為這是個相當大的疏失,因為活動量會改變身體如何利用這些能量,包含果糖。
Bidwell 博士當時找了願意參加喝汽水的健康男女大學生來做研究,結果一下就找到了22個。 由此可見汽水是多麼受當地人喜愛 =_=
一開始這些受試者先作了基準測量(baseline test),研究者根據受試者的血糖和胰島素含量來確定受試者的身體對於高果糖飲食有什麼反應,另外也做了其他檢查像是膽固醇和血液檢查發炎反應標誌物註2(blood markers of bodily inflammation)。此外,這些學生也填寫了關於他們平常飲食、活動量的問卷,接著帶著計步器一周測量平常的活動量。
註2:根據 Patient.co.uk 的解釋,當身體發炎的時候,發炎的臟器會釋放一些多餘的蛋白,接著在血管中流動循環。其中,紅血球沉降速率(ESR)、C-反應蛋白(CRP)、血漿黏度(PV)是最常用來探測蛋白增加的血液檢查,同時也被稱作發炎反應標誌物。
以C-反應蛋白為例,這是由肝臟所產生的一種特殊蛋白,當體內有急性炎症、細菌感染的時候,這種蛋白就會大量增加,治癒的時候又會很快消失,是身體發炎的指標。
接下來的兩周,有一半的受試者的活動量減至平常的一半,另一半則增加至平常的兩倍,每天至少要走 12,000 步,大約是 6 英哩(約 9.6 公里)。
在休息一周後,兩組受試者交換,讓每一位受試者都能做活動量大及活動量少的實驗。
期間,他們每天都必須攝取兩份高果糖的檸檬汽水,讓果糖攝取量保持在每日 75g (美國人每日平均攝取量)。為了不讓體重增加註3,受試者同時也被要求每天要減少攝取 250 卡(汽水所含的卡路里)
註3:體重增加可能影響實驗結果
在兩組受試者都接受完活動量大和活動量少的實驗各兩周後,受試者回到實驗室又做了一次健康和代謝檢查。
結果他們發現活動量的多寡對於身體的反應有很大的影響。這項研究有兩份調查報告,第一項報告指出,在攝取果糖搭配減少活動量兩周後,這些健康又年輕的受試者在膽固醇和健康檢查的數值上呈現了大逆轉,受試者體內的低密度膽固醇註4(very-low-density lipoprotein)大量增加,發炎反應標誌物增加了 116%
註4:是不好的膽固醇,會附著在血管壁上,過量會導致動脈硬化
第二項結果報告集中在血糖對於果糖以及活動量的反應,也發現當這些年輕人不怎麼動的時候,血糖改變幅度相當大。增加果糖攝取兩周後,受試者開始出現胰島素阻抗的初期反應,這是邁向第二型糖尿病的第一步。
然而在兩個結果報告中,每天走12,000步卻改變了攝取果糖帶來的影響。結果顯示這些年輕人只要多動一些,就算每天都攝取大量的果糖,膽固醇和血糖值仍然可以維持正常。
但這結果並不表示我們可以大快朵頤吃下一大堆果糖,再想只要多走幾步就可以免除對身體的傷害。「我不希望這項研究會讓人認為隨便亂吃也沒關係。」Bidwell博士說。「但如果要增加果糖的平日攝取,攝取後一定要起身動一動。」
這項研究並未呈現活動量如何改變果糖帶來的影響,不過,Bidwell博士說,很可能是因為每天光是站著跟12,000步所帶來的「肌肉收縮(muscular contractions)註5」產生的一連串生理反應改變了身體對於果糖的利用。
註5:肌肉活動時的纖維變化,當突觸產生動作電位時,鈣離子會進入肌肉,肌肉通過三磷酸腺苷(ATP)產生能量而扭曲肌肉纖維。
有趣的是,這些年輕的受試者並沒有增加運動註6(exercise)的時間來到達12,000步的要求,大部分的人甚至完全沒有運動。這些受試者就只是在買東西的時候車停得比較遠,用走樓梯取代搭電梯,在校園裡漫步,大致上就是「少坐多動」。「這事實上就是健康的不二法門。」Bidwell博士說,「但如果非汽水不可的話,動一動是一定要的。」
註6:英文中的「運動」(exercise)比較像政府提倡的那種要達到333標準的運動,但中文的運動可能連走路、散步,這種輕微的「活動」都包含在內,定義有些不同。
以上是個人作翻譯練習的文章,
如有翻譯錯誤或是文章不通順的地方,歡迎高手指正唷^_^
譯後心得:
翻譯過程中一直在我腦海揮之不去的一個想法─每天12,000步也太多了吧!!
我要從世貿走到中正紀念堂!(10公里左右)
雖每天10000步卡健康,但我真的很懷疑實驗中的受試者沒有另外增加運動量就能到達這個目標,因為我從世貿走到中正紀念堂最少就要 1小時,而美國人這種去哪都不方便要開車的國家,每天都能達到12,000步?!
不過至少我們現在知道不用揮汗如雨、把自己逼得快要累死,才能維持健康,對於懶得做激烈運動的我來說真是好消息一件呀!
現代人健康問題多,常常都是出自於食用了過多的果糖(fructose)。但現在有兩項研究發現,只要起身晃一晃,就算沒有真的運動,所有健康問題的風險就能大幅下降。
很多人都聽過攝取果糖(它常常以高果糖玉米糖漿, High fructose corn syrup 的形式出現)會對健康造成危害,這個論點幾乎每個專家都會同意。目前高果糖糖漿常出現在加工食品,以及幾乎所有氣泡飲料(soft drink)裡頭。
果糖的問題在於,它不像傳統蔗糖,主要是由肝來代謝。大部分的果糖會被轉換成脂肪酸,其中有一部分會留在肝臟,附著在肝臟上面,最後導致非酒精性脂肪肝註1(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註1:關於非酒精性脂肪肝炎介紹
轉化過後的脂肪酸會進入血液中,破壞正常代謝。先前的動物和人類實驗研究已證實即使只攝取適量果糖,仍會造成血糖大幅度波動,導致胰島素阻抗性(insulin resistence)升高、第二型糖尿病、中廣身材、肥胖、膽固醇過低以及其他代謝失常。
然而希拉鳩斯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當時的研究學者 Amy Bidwell 注意到這些研究中卻沒有幾個有研究活動量和果糖代謝的關係,她認為這是個相當大的疏失,因為活動量會改變身體如何利用這些能量,包含果糖。
Bidwell 博士當時找了願意參加喝汽水的健康男女大學生來做研究,結果一下就找到了22個。 由此可見汽水是多麼受當地人喜愛 =_=
一開始這些受試者先作了基準測量(baseline test),研究者根據受試者的血糖和胰島素含量來確定受試者的身體對於高果糖飲食有什麼反應,另外也做了其他檢查像是膽固醇和血液檢查發炎反應標誌物註2(blood markers of bodily inflammation)。此外,這些學生也填寫了關於他們平常飲食、活動量的問卷,接著帶著計步器一周測量平常的活動量。
註2:根據 Patient.co.uk 的解釋,當身體發炎的時候,發炎的臟器會釋放一些多餘的蛋白,接著在血管中流動循環。其中,紅血球沉降速率(ESR)、C-反應蛋白(CRP)、血漿黏度(PV)是最常用來探測蛋白增加的血液檢查,同時也被稱作發炎反應標誌物。
以C-反應蛋白為例,這是由肝臟所產生的一種特殊蛋白,當體內有急性炎症、細菌感染的時候,這種蛋白就會大量增加,治癒的時候又會很快消失,是身體發炎的指標。
接下來的兩周,有一半的受試者的活動量減至平常的一半,另一半則增加至平常的兩倍,每天至少要走 12,000 步,大約是 6 英哩(約 9.6 公里)。
在休息一周後,兩組受試者交換,讓每一位受試者都能做活動量大及活動量少的實驗。
期間,他們每天都必須攝取兩份高果糖的檸檬汽水,讓果糖攝取量保持在每日 75g (美國人每日平均攝取量)。為了不讓體重增加註3,受試者同時也被要求每天要減少攝取 250 卡(汽水所含的卡路里)
註3:體重增加可能影響實驗結果
在兩組受試者都接受完活動量大和活動量少的實驗各兩周後,受試者回到實驗室又做了一次健康和代謝檢查。
結果他們發現活動量的多寡對於身體的反應有很大的影響。這項研究有兩份調查報告,第一項報告指出,在攝取果糖搭配減少活動量兩周後,這些健康又年輕的受試者在膽固醇和健康檢查的數值上呈現了大逆轉,受試者體內的低密度膽固醇註4(very-low-density lipoprotein)大量增加,發炎反應標誌物增加了 116%
註4:是不好的膽固醇,會附著在血管壁上,過量會導致動脈硬化
第二項結果報告集中在血糖對於果糖以及活動量的反應,也發現當這些年輕人不怎麼動的時候,血糖改變幅度相當大。增加果糖攝取兩周後,受試者開始出現胰島素阻抗的初期反應,這是邁向第二型糖尿病的第一步。
然而在兩個結果報告中,每天走12,000步卻改變了攝取果糖帶來的影響。結果顯示這些年輕人只要多動一些,就算每天都攝取大量的果糖,膽固醇和血糖值仍然可以維持正常。
但這結果並不表示我們可以大快朵頤吃下一大堆果糖,再想只要多走幾步就可以免除對身體的傷害。「我不希望這項研究會讓人認為隨便亂吃也沒關係。」Bidwell博士說。「但如果要增加果糖的平日攝取,攝取後一定要起身動一動。」
這項研究並未呈現活動量如何改變果糖帶來的影響,不過,Bidwell博士說,很可能是因為每天光是站著跟12,000步所帶來的「肌肉收縮(muscular contractions)註5」產生的一連串生理反應改變了身體對於果糖的利用。
註5:肌肉活動時的纖維變化,當突觸產生動作電位時,鈣離子會進入肌肉,肌肉通過三磷酸腺苷(ATP)產生能量而扭曲肌肉纖維。
有趣的是,這些年輕的受試者並沒有增加運動註6(exercise)的時間來到達12,000步的要求,大部分的人甚至完全沒有運動。這些受試者就只是在買東西的時候車停得比較遠,用走樓梯取代搭電梯,在校園裡漫步,大致上就是「少坐多動」。「這事實上就是健康的不二法門。」Bidwell博士說,「但如果非汽水不可的話,動一動是一定要的。」
註6:英文中的「運動」(exercise)比較像政府提倡的那種要達到333標準的運動,但中文的運動可能連走路、散步,這種輕微的「活動」都包含在內,定義有些不同。
以上是個人作翻譯練習的文章,
如有翻譯錯誤或是文章不通順的地方,歡迎高手指正唷^_^
譯後心得:
翻譯過程中一直在我腦海揮之不去的一個想法─每天12,000步也太多了吧!!
我要從世貿走到中正紀念堂!(10公里左右)
雖每天10000步卡健康,但我真的很懷疑實驗中的受試者沒有另外增加運動量就能到達這個目標,因為我從世貿走到中正紀念堂最少就要 1小時,而美國人這種去哪都不方便要開車的國家,每天都能達到12,000步?!
不過至少我們現在知道不用揮汗如雨、把自己逼得快要累死,才能維持健康,對於懶得做激烈運動的我來說真是好消息一件呀!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