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文:你真的有搞懂食品包裝上的文字?
原文出處: http://mic.com/articles/90807/what-your-food-label-says-vs-what-it-actually-means?utm_source=takepart&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June
你對於「完全天然(all natural)」和「有機(organic)」其實搞不太清楚?...其實不只你這麼想。
最近到處都看得見被「修飾」過的食品標籤,不過,沒幾個人能真正搞懂這些標籤的意思,在標註「有機」字樣的貼紙上寫得密密麻麻,而你可能根本搞不懂上面寫了些什麼。
而最近傳出的消息要讓你更搞不懂食品標籤了。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針對食品營養標籤提出了新提案:把卡路里放大,改變份量標示改成美國人真正實用的份量─誰會吃一「杯」冰淇淋呀(圖)?佛蒙特州這個月已經通過法律要求食品公司要標示出含有基因改造食品(以下簡稱基改食品)的成分。康乃狄克州和緬因州表示,若其他州也實施這種法案,他們也會跟進。因為這些食品標籤相當重要卻讓人搞不清楚。
看看右方表格,是不是寫著「1/2 cup」?
而實情是,目前的食品標籤意義不大,因為看不懂的人比能看懂的還多。
"完全天然"(All natural)
字面上:FDA網站是這樣寫的「FDA對於天然一詞或其相關延伸字並沒有明確定義1。」除此之外,後面還加了「只要廠商在沒有添加色素、人工甘味,或合成食品添加物2,是允許是用天然的。」
1:因為只要經過人工處理,嚴格來講就不算是天然
2:完全由化學物組成
實際上:FDA並不打算定義天然一詞,這可能是件好事,因為要在12000年前人類開始種植農作物開始,要定義「天然」就有些難度了3。那個時候,我們就已經徹底地改變了我們的食物,從種植到現在許多農夫為了讓水果、蔬菜,甚至動物更吸引人(願意讓民眾掏錢)的基因改造。
3: 因為種植的農作物並不是一開始就自然生長在該地,地點這項因素已經受到人為控制
最近有些人在購買了標上「天然」的產品,發現內容物含有基改食品成分後,決定對食品公司提出訴訟。簡單地說,這表示在大賣場或雜貨店架上大約有75%的加工食品要重新換掉包裝貼紙。
是時候該放下我們對「天然」一詞的偏執(因為我們所認知的天然,嚴格來說可能已經不是真正天然),並看清我們周遭的食物是經歷了數百年的科學所演變而成的。
"自由放牧"(Free range)
(例如土雞蛋)
字面上:美國農業部(USDA)是這樣寫的「生產者必須向FDA證明其飼養的家禽是可以在外頭自由活動。」
實際上:在討論雞肉和牛肉上面的食品標籤之前,我們先來討論工廠畜牧業,或者說,這世界大部份的肉是怎麼來的。世界上81%的牛,73%的羊,60%的豬,50%的雞是這樣生產出來的──養殖場可以說就是在專門生產畜類家禽。牛和羊生長的過程中是一直被關起來的,小時候為了增加脂肪讓肉更美味,餵的是以玉米為主的飼料,然後再餵牠們乾燥的穀類、玉米麩、黃豆皮,讓他們迅速增重。在養殖場裡,大多數的小牛大概會餵養到14至17個月,但有很多的養殖場會使用一些技術讓這個時間縮得更短。
生產者之所以會想要將自家產品標上「自由放牧」,是想表示他們的動物是「可以到外面去的」4,即使每個月可能只有幾分鐘而已。而且「自由放牧」的定義至少保證雞在生命週期中是有機會呼吸到新鮮空氣的,卻不保證其他動物也是。
4: 畢竟當我們看到一群雞、牛擠在一個不人道的小地方,直覺是這樣的肉不會有放養的好吃,有些人也會因為不人道而拒買這樣生產出來的肉(雖然這樣的肉很可能因為脂肪較多而更美味)
"青草餵養"(Grassfed)
字面上:根據USDA這種飲食中只包含青草、其他草本植物,或是未經處理的麥穀作物,不包含穀物或其副產品,而且在生長期間動物必須可以時常放牧吃到草。
實際上:除了以上標註的某些食物不能包含在動物的飲食中,USDA對於貼有「青草餵養」標籤的廠商每年還會定期抽查,確定他們有按照規矩來。對這些廠商而言,幸好這規定蠻寬鬆的。雖然青草餵養的牛和羊「只能吃草」,但這不表示牠們必須放到外頭自己找草吃,於是農夫們就只是把牛之前吃的穀飼料換成「草」─包含乾草、青貯飼料、處理農作物剩餘的殘渣。至少我們可以保證這些動物在大部分的生長期間是有機會到外頭走走的。
"有機"(Organic)
字面上:有機說明食物或其他農產品是結合了文化、生物,和機械的方法,讓資源能反覆利用,提升生態平衡,維持生物多樣性。不得使用化學肥料、汙水汙泥5、人工光源,基因工程。
5: 看看台灣行政院環保署如何定義汙水汙泥
實際上:這是食品標籤中標準最嚴格的一個,「有機」兩個字是很有份量的──至少在肉和乳製品是這樣。生產者要使用「有機」一詞,必須在放牧季節依據當地氣候放牧至少四個月。更確切地說,動物在放牧季節時期飲食中至少30%必須是草。此外,也不能給動物注射生長激素或抗生素,食物中也不能有任何化學物。
但有機生產呢?結果是,「有機」一詞並不同等於無農藥。
有機生產農用的農藥常常比傳統生產農來得多,不同之處在於,有機生產農使用的農藥是「天然的」,而非化合的。不過數十年的研究顯示「天然」農藥對健康上的傷害跟化學農藥是一樣的。
以上是個人作翻譯練習的文章,如有翻譯錯誤或是文章不通順的地方,歡迎高手指正唷^_^
以下是翻完文章後個人的小小心得:
本篇文章是針對美國部分食品推銷文字所做的解釋,不完全等於台灣的狀況,不過就我所知,台灣的有機也不等於無農藥(之前有新聞)。這些產品使用的行銷文字使消費者對產品有錯誤的想像進而購買,說到底不就是個「騙」字嗎?
前幾天我看到了一篇文章,其實差不多就是SEBA施巴的開箱文,但裡面提到的是德國在產品包裝上一絲不苟的風格,如同他們的民族性。包裝上面不會有太多華麗的文字,但一旦用了你就會發現產品有多實在,這是德國人的風格。
(不知道為什麼民族性相近的日本人就不是這樣了,題外話)
我真期許台灣某天也能做到那樣,不過我想這樣的標準可能太奢求了,產品包裝設計case數量可能會大減之類的,也許不用到在包質裝上完全不花心思,然後要求別人會看到你的產品(嗯,說不定SEBA在包裝上也是設計了很久)。
但是至少,不用花俏文字誘騙消費者是基本吧。
不知道其他人是怎麼想的,不過如果包裝沒有等於效果,我是不會再回頭去買這項(或這間公司)的產品的。
你對於「完全天然(all natural)」和「有機(organic)」其實搞不太清楚?...其實不只你這麼想。
最近到處都看得見被「修飾」過的食品標籤,不過,沒幾個人能真正搞懂這些標籤的意思,在標註「有機」字樣的貼紙上寫得密密麻麻,而你可能根本搞不懂上面寫了些什麼。
而最近傳出的消息要讓你更搞不懂食品標籤了。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針對食品營養標籤提出了新提案:把卡路里放大,改變份量標示改成美國人真正實用的份量─誰會吃一「杯」冰淇淋呀(圖)?佛蒙特州這個月已經通過法律要求食品公司要標示出含有基因改造食品(以下簡稱基改食品)的成分。康乃狄克州和緬因州表示,若其他州也實施這種法案,他們也會跟進。因為這些食品標籤相當重要卻讓人搞不清楚。
看看右方表格,是不是寫著「1/2 cup」?
而實情是,目前的食品標籤意義不大,因為看不懂的人比能看懂的還多。
"完全天然"(All natural)
字面上:FDA網站是這樣寫的「FDA對於天然一詞或其相關延伸字並沒有明確定義1。」除此之外,後面還加了「只要廠商在沒有添加色素、人工甘味,或合成食品添加物2,是允許是用天然的。」
1:因為只要經過人工處理,嚴格來講就不算是天然
2:完全由化學物組成
實際上:FDA並不打算定義天然一詞,這可能是件好事,因為要在12000年前人類開始種植農作物開始,要定義「天然」就有些難度了3。那個時候,我們就已經徹底地改變了我們的食物,從種植到現在許多農夫為了讓水果、蔬菜,甚至動物更吸引人(願意讓民眾掏錢)的基因改造。
3: 因為種植的農作物並不是一開始就自然生長在該地,地點這項因素已經受到人為控制
最近有些人在購買了標上「天然」的產品,發現內容物含有基改食品成分後,決定對食品公司提出訴訟。簡單地說,這表示在大賣場或雜貨店架上大約有75%的加工食品要重新換掉包裝貼紙。
是時候該放下我們對「天然」一詞的偏執(因為我們所認知的天然,嚴格來說可能已經不是真正天然),並看清我們周遭的食物是經歷了數百年的科學所演變而成的。
"自由放牧"(Free range)
(例如土雞蛋)
字面上:美國農業部(USDA)是這樣寫的「生產者必須向FDA證明其飼養的家禽是可以在外頭自由活動。」
實際上:在討論雞肉和牛肉上面的食品標籤之前,我們先來討論工廠畜牧業,或者說,這世界大部份的肉是怎麼來的。世界上81%的牛,73%的羊,60%的豬,50%的雞是這樣生產出來的──養殖場可以說就是在專門生產畜類家禽。牛和羊生長的過程中是一直被關起來的,小時候為了增加脂肪讓肉更美味,餵的是以玉米為主的飼料,然後再餵牠們乾燥的穀類、玉米麩、黃豆皮,讓他們迅速增重。在養殖場裡,大多數的小牛大概會餵養到14至17個月,但有很多的養殖場會使用一些技術讓這個時間縮得更短。
生產者之所以會想要將自家產品標上「自由放牧」,是想表示他們的動物是「可以到外面去的」4,即使每個月可能只有幾分鐘而已。而且「自由放牧」的定義至少保證雞在生命週期中是有機會呼吸到新鮮空氣的,卻不保證其他動物也是。
4: 畢竟當我們看到一群雞、牛擠在一個不人道的小地方,直覺是這樣的肉不會有放養的好吃,有些人也會因為不人道而拒買這樣生產出來的肉(雖然這樣的肉很可能因為脂肪較多而更美味)
"青草餵養"(Grassfed)
字面上:根據USDA這種飲食中只包含青草、其他草本植物,或是未經處理的麥穀作物,不包含穀物或其副產品,而且在生長期間動物必須可以時常放牧吃到草。
實際上:除了以上標註的某些食物不能包含在動物的飲食中,USDA對於貼有「青草餵養」標籤的廠商每年還會定期抽查,確定他們有按照規矩來。對這些廠商而言,幸好這規定蠻寬鬆的。雖然青草餵養的牛和羊「只能吃草」,但這不表示牠們必須放到外頭自己找草吃,於是農夫們就只是把牛之前吃的穀飼料換成「草」─包含乾草、青貯飼料、處理農作物剩餘的殘渣。至少我們可以保證這些動物在大部分的生長期間是有機會到外頭走走的。
"有機"(Organic)
字面上:有機說明食物或其他農產品是結合了文化、生物,和機械的方法,讓資源能反覆利用,提升生態平衡,維持生物多樣性。不得使用化學肥料、汙水汙泥5、人工光源,基因工程。
5: 看看台灣行政院環保署如何定義汙水汙泥
實際上:這是食品標籤中標準最嚴格的一個,「有機」兩個字是很有份量的──至少在肉和乳製品是這樣。生產者要使用「有機」一詞,必須在放牧季節依據當地氣候放牧至少四個月。更確切地說,動物在放牧季節時期飲食中至少30%必須是草。此外,也不能給動物注射生長激素或抗生素,食物中也不能有任何化學物。
但有機生產呢?結果是,「有機」一詞並不同等於無農藥。
有機生產農用的農藥常常比傳統生產農來得多,不同之處在於,有機生產農使用的農藥是「天然的」,而非化合的。不過數十年的研究顯示「天然」農藥對健康上的傷害跟化學農藥是一樣的。
以上是個人作翻譯練習的文章,如有翻譯錯誤或是文章不通順的地方,歡迎高手指正唷^_^
以下是翻完文章後個人的小小心得:
本篇文章是針對美國部分食品推銷文字所做的解釋,不完全等於台灣的狀況,不過就我所知,台灣的有機也不等於無農藥(之前有新聞)。這些產品使用的行銷文字使消費者對產品有錯誤的想像進而購買,說到底不就是個「騙」字嗎?
前幾天我看到了一篇文章,其實差不多就是SEBA施巴的開箱文,但裡面提到的是德國在產品包裝上一絲不苟的風格,如同他們的民族性。包裝上面不會有太多華麗的文字,但一旦用了你就會發現產品有多實在,這是德國人的風格。
(不知道為什麼民族性相近的日本人就不是這樣了,題外話)
我真期許台灣某天也能做到那樣,不過我想這樣的標準可能太奢求了,產品包裝設計case數量可能會大減之類的,也許不用到在包質裝上完全不花心思,然後要求別人會看到你的產品(嗯,說不定SEBA在包裝上也是設計了很久)。
但是至少,不用花俏文字誘騙消費者是基本吧。
不知道其他人是怎麼想的,不過如果包裝沒有等於效果,我是不會再回頭去買這項(或這間公司)的產品的。
Comments
Post a Comment